從古代總是披著一層神秘面紗的煉金術到當代講求精準的神經外科,兩個看似充滿矛盾對立的學門,卻不約而同地採用了同一個意象:「藝變者」(Homunculus),在在顯示出人類在追求自性(Self)發展的殊途同歸之處,也揭櫫了在人類邁入21世紀的全新時代,榮格所提出的「個體化過程」(Individuation Process)概念,仍是無可迴避的重大命題。在這裡,榮格的「個體化過程」意味著「使其成為不可分割之人的過程」,清楚闡明人的一生必定會在諸多層面上經歷變革,方能達到個人與超個人統一的一元宇宙(Unus Mundus),恰與東方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想像,即被視為能夠通往如是境界的重要途徑。
若以此一立論基礎延伸出去,具備比一般人更為纖細的情感和心思的藝術家往往必須經過一番感官與內在的雙重煎熬,才得以將其靈感具體化為創作,而這樣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正與異變者的生成相符。在藉由以藝求異的過程,創作者就像是煉金術士一般,必須一而再、再而三地經過不斷的試驗,添加不同的配料與成分,累積出一次次的失敗品、半成品以迄最終的成品(就某個意義上來說或許並不會有出現成品的一天)。
由此觀之,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與堅定姿態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我們沿用煉金術不同階段的執行步驟,將展出作品概略分為「鍛燒與溶解」(Calcination & Dissolution)、「分解與結合」(Separation & Conjunction)、「發酵與蒸餾」(Fermentation & Distillation)、「凝結與消化」(Coagulation & Digestion)、「昇華與塗蠟」(Sublimation & Ceration )、「增殖與投射」(Multiplication & Projection)六個單元,並且同時展示多個藝術家團體在不同時空背景集體面對創作時所留下的文獻資料,從中觀者當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生成與印記。
展期:2012年7月20日至9月16日
策展人:張禮豪、潘娉玉
參展藝術家:(按姓氏筆劃排序)
王志文、王姿婷、何孟娟、何信旺、吳思嶔、呂浩元、李民中、李明道、周代焌 、林煌迪、邱建仁、邱昭財、侯怡亭、侯俊明、姚瑞中、范揚宗、倪又安、高雅婷、張乃文、張力山、張暉明、張嘉穎、許尹齡、連建興、郭維國、陳文祺、陳永賢、陳建榮、陳浚豪、陳擎耀、游宜群、黃華真、黃蘭雅、楊仁明、楊茂林、董心如、董明晉、廖祈羽、廖堉安、劉時棟、劉淑美、潘信華、蔡依庭、鄭君殿、鄭詩雋
展覽介紹: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自創校初期,即以培育優秀藝術人才為目標,30年來由北藝大畢業而在視覺藝術相關領域有傑出表現者,包括專業藝術家、設計師、教師、評論家、策展人、研究者等,不計其數並且自成一格,成為台灣乃至國際令人矚目的藝術新勢力。
為迎接北藝大創校30週年,關渡美術館特別規畫「藝變者遊行」—傑出校友策畫展,邀請自創校以來歷屆傑出校友於關渡美術館聯合展出,並聘請知名策展人張禮豪先生、北藝大美術系潘娉玉老師擔任本展策展人,從心理學與社會學的角度切入,以煉金術由物質分解到思想淨化的過程暗喻藝術家創作的歷程,期待以不同角度的觀察、詮釋,呈現北藝大美術系30年來的藝術系譜對應台灣當代藝術界的發展與演變的軌跡。同時,藉由本次展覽,所有參展藝術家皆捐贈作品予關渡美術館,除了回饋母校—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之外,珍貴的典藏作品也提供校內外師生及台灣當代藝術研究者第一手的研究資料。
藝術家既是以他們所不知情的獨有技術研究著大腦的神經學家,也是在冶煉物質之外,冶煉自身靈魂的煉金術士,而他們所呈現出來的不同藝術風貌,既是自身生命的揭露與證明,也如同一場共同目標明顯,充滿強烈意涵的遊行活動。因此,在這場大規模的「藝變者遊行」活動中,觀者將會見到不同藝術家投身探索宇宙、生命的無盡旅程中,雖飽受煎熬卻堅毅不懈的印記與生成,而這樣一場盛大的視覺藝術遊行,也正好標註著北藝大美術系不同世代校友在台灣當代藝術史上所各自引領出的藝術風潮。